董文炳,表字彦明,是董俊的大儿子。父亲去世时,年刚十六岁,领着几个弟弟侍奉母亲李夫人。夫人是贤德之人,治家严谨,专心致志地教养几个孩子。文炳的老师是侍其轴先生。他自幼机敏好学,记忆力强,背诵起文章象是成年人一样。
乙末(1236)年,凭借父亲的任职而继续任藁城县令。同事中多为父辈时的人,对待他这个年轻的县令有些轻慢,属吏也不畏惧他。文炳处理事务严明果断,对人施以恩德树立威信。不长时间,同事们在听命时尽都垂手侍立在下面,属吏们抱来案卷请求签字,也不敢仰首而视。乡里人也都很佩服。那时,本县的民众本来就不富足,再加上天旱闹蝗灾,征收税赋日益繁重,民不聊生。文炳把自己家里数千石粮食交到县里,缓解民众的饥荒。在此之前,因军需不足,曾向他人借贷,贷家索取的利息每年都成倍增加,县里则要老百姓用蚕茧小麦偿还。文炳说:“老百姓贫困成这样,我既为县令,说什么也不能看着不管。我代替他们偿还!”就把自家的房舍田地若干,折算价值予借贷人。还把重新登记的闲置田地,交与贫民耕种。这样一来,逃荒在外的人们逐渐返回家,不几年,民众可以吃上饱饭了。朝廷开始调查统计人口,严令各地不得隐瞒户数,违反者杀头,还要抄没家产。文炳将人口少的聚成一户居住,使得户数减少。同事们以为这样做不好。文炳说:“为了百姓而获罪皇上,我心甘情愿。”民众里也有不乐意这么做的人,文炳则说:“他们以后为感激我。”由于这样,赋税因此而减少许多,照数缴纳之后依然有余。邻县的民众因诉讼难辩曲直的,都拜谒文炳求其决断。文炳曾经去拜见主管钱物的太府监,邻县人都前来观看,有的还说:“我一再听人传誉董县令,现在看也没有更特别的地方,怎么会那样洞若神明。”此太府向下索要无数,文炳不打算给他送去,有人向他说文炳的坏话,他要加害文炳,文炳说:“我总不能为了一己私利去盘剥老百姓吧。”于是,抛弃县令不做,扬长而去。
癸丑(1253)年秋天,世祖在潜藩时,受命于宪宗征南诏。文炳率领义士并四十六骑人马,前去投奔,一路上,人马损失几乎殆尽。及至走到吐蕃,只剩下两个从人。这两个人搀扶文炳徒步而行,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,蹒跚而行,饿了只能靠死马肉充饥,一天走不了二三十里路。然而,意志反而更加坚定,誓死也要如期到达。信使从这里经过,见到文炳他们,回去就报告了他们的情景。当时,文炳的弟弟文忠,已经先于文炳早在世祖的军队里。世祖就命令文忠,解下五匹上等好马,载着熟食去接应文炳他们。接回之后,世祖十分赞赏他们的忠勇行为,又很怜悯他们所受的苦楚,重重地赏赐了他们。有重要的差遣都派文炳去完成,从而,更是受到世祖的亲近和重用。
己未年(1259)秋天,世祖征讨南宋,到达淮西台山寨下,命令文炳前去攻取。文炳奔驰到寨前,讲明厉害关系,山上不予理睬。文炳脱去头盔大声喊到:“我所以不先派重兵来攻打,是想给你们大伙留条活路,再不迅速下来投降,我要将你们山寨全部杀光。”守寨的惧怕了,随即下山投降。是年九月,军队驻扎在阳罗堡,宋兵在江岸修筑堡垒,战船陈列在江中,军容甚是严整。文炳请命于世祖曰:“长江这道天堑,是宋朝的生死保障,必然拼死守卫。现在当紧的是,首先要煞一煞他们的气焰,我请求去试一试。”随即命令敢死队的几百名兵士打先锋,亲自率领文用、文忠弟兄,战船上擂起战鼓,满桨满舵,呼喊咆哮着急速前进。及至交锋,文炳指挥众兵夺岸搏斗,宋师败退。文炳命令文用驾上轻舟去报捷。此时,世祖正驻在香炉峰,闻听来报,急忙策马下山,见说打了胜仗,则扶住马鞍,将身体挺起,竖起马鞭指着天上感叹说:“真是天意啊!”随即命令军队,不准解鞍卸马休息,决定明天就围攻宋朝都城。及至大军度过江去,正逢宪宗驾崩,于闰十一月,班师回京。庚申年(1260),世祖即位在上都(蒙古汉国开平府),国号为中统元年,并命令文炳代替皇上,到燕山以南安抚各州、道。文炳归来以后,向皇帝奏到:“民心松驰放纵时间长了,马上用法律去严格约束他们,现在还不现实。况且,因疑惑而感到自危的人还不少,应该大赦天下,给有过失的人改过自新的机会。”世祖听从文炳,颁布了这样的命令,反复无常的人才安定下来。第二年,提升文炳为山东东路宣抚使,赴任刚刚上路恰逢朝廷要成立侍卫亲军,皇帝说:“侍卫亲军的首领之职,除去文炳别的人是难以胜任的。”不等文炳归来,又授予文炳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之职,佩带金虎符。中统三年(1263),李檀占据济南谋反。李檀原是江洋大盗,很会带兵打仗。文炳会合各路军队,把济南城团团围住,李檀不得逃走。时间一长,贼军情景日渐紧迫,文炳说:“贼势穷,可以用计擒拿了。”于是抵达城下,呼唤着李檀的将官、姓田的都帅的名字说:“诚心谋反者,令是李檀一人,其余别的人,只要投降过来,仍是我方人士,你们可不要自寻死路。”姓田的都帅用绳子缒城而降。田都帅是李檀的爱将,他的投降,引起军队的混乱,就将李檀捆绑起来,献给文炳。李檀原有沂、涟两支军队,约两万余人,且英勇善战。攻城的主将对他们随同李檀谋反,非常愤恨,协同其他将领,要将这些人暗地全都杀死,文炳知道时,已经杀了两千人。文炳马上制止他们说:“他们都是被李檀逼迫的,都把他们杀死,肯定违背天子圣德仁厚之意。之前,天子在伐南诏里说,要是胡乱杀人,即使是大将军也不能免去其罪,所以,你们不能再杀了。”主将表示服从。但是,有的已经杀了很多,都非常后悔。李檀伏法被处死后,山东还是没有安定下来。又任命文炳为山东东路经略使,率皇家亲军而行。颁发褒奖勉励各级官员的金银符各五十道,对有功者听凭文炳奖励。在闰九月里,文炳到达益都,把军队留在城外,只带几名文职官员骑马进城。居住的府邸,也不设警卫。招呼李檀过去的将官们立于庭前,对他们说:“李檀是有罪的狂贼,是他连累了你们大伙。现在,他已经被治罪,你们照旧是天子的臣民。天子极为仁厚圣明,差遣我做经略使抚慰你等,你们应当感到安慰,而没有必要恐惧害怕。我得便就要拟定奖励办法,希望你们勉励,争取得到金银符,我可不敢违背皇上成命,对有功者不予奖励。”所有这些“旧部”都非常高兴,山东于是安定下来。
至元三年(1267),皇上汲取李檀叛乱的教训,计划暗地削减作为一方军事长官职权过重的弊端,让文炳代理史氏的两万户,为邓州光化行军万户、河南等路统军副使。到任之后,首先打造五百艘战船,演习水战,同时谋划攻取南宋的方式战略。凡是军事要塞,都树立栅栏、修筑堡垒,做好御敌的准备。皇帝曾经诏召文炳秘密谋划,欲从黄河以北大量征召民丁。文炳说:“河南靠近南宋边境,这里的人也熟悉淮河、长江一带的地理情况。因此,河北适宜农耕,以供给军需;河南人参加征战,以开避疆域。等待宋军被平定之后,河北的士兵要长期保留军籍,河南的则削去军籍,去做农民,这样最是上策。再一说,将校等军官素常都无奉给,连年用兵打仗,一至有的大校军官,出行、征战都无马可骑。我曾设想,将我治下的千户供养军士四人,百户二人,听凭他们雇佣役使,稍可补助自己的不足。”所奏请的一切皇帝都允诺。从此才开始为将校发放俸钱,并以军衔为序进行差遣。至元七年(1271)年又任文炳为山东路统军副使,辖制沂州。沂州和南宋边境相接,镇边军队的粮饷完全依靠内陆州郡运来。朝廷曾下诏书,要下面官府出钱就地购买军粮(称和籴)。文炳命令收回州县发出的这样的公文,大伙向他进柬说,这样会被认为是抗旨。文炳说:“那就暂停执行。”乃派特使入朝奏报,大体意思是:“我们和敌人边界相连,他们知道我方的虚实,这是一不可;边境的民众已经够荣苦的了,再加重他们的徭役,这是二不可;困顿我方民众使他们惧怕敌人来犯,这是三不可。”皇帝听后方才大悟,随即撤消了这道诏书。至元九年,提升文炳为枢密院判官,在淮西行使院事。修筑正阳两座城池,这两座城池夹淮河隔岸相望,可以和襄阳相连接,形成攻打南宋腹心之势。
至元十年,文炳再拜参加政事。那年夏天,下雨很多,河水涨满。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贵,帅十万水军进攻过来,弓箭石块象雨点一样密,文炳登上城楼御敌。一天夜间,夏贵去而复返,飞箭射穿文炳左臂,并伤及左肋。文炳将箭拔出来交给手下人,张弓搭箭,一连射出四十余支,襄中的箭射光了,再向别人索要,又射出十余支,箭供不上了,力气也使绝了,手里的弓不能张满,气喘的几乎晕倒。第二天,大水进入外城,文炳指挥将士退避,夏贵乘机将军队逼近阵前,因文炳伤势严重,士选请求代替父亲,文炳顽强地将士选推开,重新把伤口包扎好,手举宝剑督促战斗。士选用戈刺中敌人的一名将军,倒地而未死,将其生擒过来,夏贵退走后再也不敢复来。这一年,世祖大举出兵伐宋,丞相伯颜自襄阳东下,与宋军战于阳罗堡。文炳九月从正阳出发,到至元十一年的正月,在安庆与伯颜会师。安庆守将范文虎开城投降。文炳向伯颜请求说:“大军在阳罗堡已经疲倦,我带的兵应当走在前面。”伯颜同意了。南宋都督贾似道来抵御,陈兵在芜湖,贾似道丢下军队走了。临时驻扎在当涂,文炳又一次向伯颜进言:“采石正当长江的南岸,和我们相对峙,不把它攻下来,一定会成为后患。”随即进攻采石,知事王喜投降。三月后,天气趋向暑热,皇帝下诏,命令伯颜的军队进驻南京,文炳的军队驻在镇江。当时,扬州、真州两地因其固守未能攻下,常州、苏州投降后复又叛离。张世杰、孙虎臣约集真州、扬州的兵将,会合起来决战,两州的军队屡战屡败,都不敢出来。张世杰他们纠集了一万多艘大舰船,整齐地瞄碇在焦下的大江中,把勇猛的将士排在前面。文炳要亲自去袭击,就让士选到别的船上去。四弟之子士表请求随从,文炳看着他说:“我弟仅有你一个儿子,倘若我们一去不回……,我不忍心你同我们一起去,有士元、士秀同去就够了。”士表固执地再三请求,文炳方才答应。于是,文炳乘坐大轮船,船上设建大将军的旗鼓。士选、士表的船为两翼,大声呼喊着突入敌阵。别的将领随后跟进,射出的箭飞天蔽日。战斗到激烈的时候,短兵相接。宋兵也殊死拼杀,声震天地。落水的尸体和丢弃的辎仗,把江水都堵塞了。从寅时战斗到午时,宋军大败。张世杰败逃,文炳追赶到夹滩,张世杰收拾残兵再战,又被打败,就朝东向海里逃去。文炳的船小,不能进入大海,直到夜晚才返回。一共俘获甲士一万多人,全部放走,一个不杀。缴获战船七百多艘。南宋的兵力从此匮乏了。十月,各部军队分成三路向南进发,文炳的军队在左路,从江上和海上奔赴临安。原先的时候,江阴佥事判官李世修想投降,但未实现,文炳发檄文进行晓谕,世修连城归附,文炳让他临时担任本军的安抚使。军队一路前行,纪律严明,民众觉察不到是有大军通过。凡是抓获到俘虏,全部释放,谁也不敢藏匿。军队的这种威信传布很广,前面的民众看见军队所举的旗帜,则来归顺。张煊有兵勇数千人,在海边横行霸道。文炳命令招讨使王世强及士选前去降伏,士选仅一只船直达他的住所,向其说明厉害关系,张煊就投降了,又获得海船五百只。十三年的正月,驻扎在盐官县,它是临安附近的大县,等到有了援兵之后,则不再答应招降之事。有的将佐请求屠城,文炳说:“此县距离临安不满百里,有一点风声就传过去了。临安军队投降也约定了条件,如果我们轻易杀害一个人,就会毁掉全盘大计,更何况要屠杀一座县城?”于是,派人进城说明来意,此县遂降。这样就和伯颜在临安城北会师,张世杰想携宋主逃向海外,文炳绕出临安城南,在浙江亭堵住去路。张世杰的计谋不能实现,就和宋主的弟弟吉王赵
、广王赵 向南逃走,宋主赵显则投降了。
伯颜命文炳进城去,结束南宋官府的职能,解散各种军队,封存国库,收存礼器、乐器和各种图籍,把宋主的诸如玉玺、虎符上交给伯颜。伯颜则把宋主朝见天子、官员去留等大事,一并交给文炳料理。禁止不守法度的豪强乘机闹事,安抚慰藉成年未婚的男女。南宋国民在不知不觉中改换了朝代。当时,翰林学士李
,奉诏把宋朝的文人召至临安,文炳对他们说:“一个朝代可以消灭,他的历史却不应该消灭。宋朝经历十六位皇帝,握有天下三百多年。太史官所记录的,都在史馆存放,应该全部收集整理好,以备大典之用。”竟然收集到宋史及其备注五千多册,集中保存到国史院。宋朝皇族的福王与赵芮同赴京城,馈赠宝物遍访京城达官贵人,文炳却不接受。及至官方登记接受赵芮赠送的名单时,惟独没有文炳的名字。伯颜入朝奏到:“文炳和我们,曾经共同平定宋兵,凭借天威,灭掉宋朝。但是,若论招徕安恤之功,董文炳要比别人多得多。”皇帝说:“文炳是朝廷的旧臣,忠勇勤劳我素来清楚。”于是,拜任资德大夫、中书省左丞。如今,宋朝将官张世杰盘踞台州,奉吉王赵
为新宋主,而闽中地区也归他管理。皇帝下令文炳出兵,军队经过之处,严禁士兵、马匹践踏庄稼,对大伙说:“收进仓的粮食供给我们食用,长在田里的庄稼又被我们糟蹋了,新近归顺我们的农民如何活命?”对此,南方民众很是感激,不忍心拿出兵器来抵御。进抵台州后,张世杰逃跑,诸将就俘获州民。文炳下令说:“台州人早就表示归顺,只因我没有顾得上,才被张世杰占据了,民众有什么罪?有谁胆敢不放掉俘虏,要按军法论处。”这样,台州免于受害者达数万人之多。到达温州,还未攻克之时,首先颁布命令:“不能掠夺人家子女,不能抢夺民众财物。”众人都答应服从。温州的守城将军在城中放了把火,就逃跑了。文炳急忙下令救火,并将逃跑的将军擒拿回来,列举他残害民众的罪恶,斩首示众。大军越过雁荡山后,闽地民众搀扶着老人前来迎接,漳州、泉州、建守、邵武几个州郡,都送来表示归顺的文字。获取州、县和户口各若干。闽地民众感触文炳的仁德最深,建庙塑像祭祀他。
至元十四年,皇帝住上都,遇上北方边境有警报,要亲自北伐,正月间,紧急召回文炳。四月份,文炳才回到临安。皇帝时常追问文炳行程,及至到京,马上召见。文炳拜奏说:“现今南方平定,已经没有战场可以效力。请求让我到北方边防去。”皇帝说:“我把爱卿召来,用意不在这里。北面几个贼兵,我自己就能平定他。我的意思是,燕山以南的多半块中国,是国家的根本所在,我想尽都托付于你,若有料想不到的情况,你可以见机行事,而后让我知道就行了。中书省、枢密院的大小事宜,听凭爱卿的意志处置。我已经将这个意思颁诏给主政太子,希望爱卿你尽心尽力。”文炳感激皇上的信任,又极力推辞,皇帝不准,因而奏道:“臣在临安时,阿里伯奉诏检查登记,宋朝储存的宝物,追收的非常详细,此人实在辛苦。但是,归顺的宋人,尚未感受到我朝施与的恩德,却要承受惧怕失去财宝之苦,这恐怕不是安抚怀柔之道。”皇帝立即下诏废止。文炳又奏道:“先时,泉州蒲寿庚献城投降。寿庚历来主张设立市舶司,进行船舶贸易,说是,对外可以抵御海盗,对内可以诱使南蛮前来归顺。因此,就把我佩带的金虎符给了寿庚,请陛下宽恕我擅自行事的罪恶。”皇帝更是大加赞赏,重又赐予他金虎符。设宴慰劳之后,文炳陛辞时要求拜见太子,皇帝答应下来。转而又告诫太子:“董文炳的职责甚是繁重,见过后就让他尽快返回去。”及见太子,太子慰藉晓谕恳切倍至。晚上只留下士选一人同住,权做他的侍卫。天明就踏上返回的道路。这一趟,只在上都待了三天。回到大都后,次日就去到中书省、枢密院,但不签署案卷。平章政事阿合马仗恃被宠,生杀予夺由着性子来,惟独惧怵文炳,这时收敛了许多。曾经拿着笔请求文炳:“相公的官是左丞相,按理应当签署中书省的案卷。”请求再三,文炳仍旧不签。皇太子听说后,对宫内属下臣子竹忽纳说:“董文炳深谋远虑,非是你们这些人所能知晓的。”之后,有的私下询问这是什么缘故,文炳说:“主上所托付给我的,都是根本大事,并非事无巨细,全都让我包揽。并且,我巡查的少则对奸人有利,不巡查则会滋生谗言,谗言多了则自身危,从而辜负圣上托付我的本意。所以,我只谋划军政大事,省略那些细枝末节。”
十五年夏天,文炳染病,奏请解除军政要务。皇上下诏告诉他:“大都暑气炽人,不适宜病人居住,爱卿可到上都来,病自然会好。”文炳来到上都,照旧奏请:“臣的病实在不能胜任繁重的机务。西北寒冷得多,到那里筋骨就舒畅,疾病自然会好。我请求到边防去效力。”皇帝说:“爱卿自然忠诚可靠,可还是不行,枢密院太重要了,只能减任你做佥书枢密院事,中书左丞不变。”文炳推辞不过,只得拜谢。中秋八月过天寿节,礼仪过后皇帝赐宴,命令文炳入座群臣之上,并向皇族的大臣们说明:“董文炳是大功臣,就应当这样座。”每上一道食物,皇帝动一点就赐予文炳。当日夜晚,文炳旧病发作,皇帝饬令御医日日诊视。九月十三日,疾病沉重,于是洗沐而坐,召来文忠等人,嘱咐道:“因为先人是为开国战事而死,我也恨不得为戍边而亡。如今至此,都是命的原因。但愿董氏门中,世世代代都有男儿,骑着战马报效国家,我死也就可以瞑目了。”说到这里,平静地躺下,就闭上双眼。皇帝闻知,悲痛了好久。命文忠护丧,埋葬到藁城老家去。凡路过所有州县,都要有专人组织祭祀吊唁。赐金紫光禄大夫,平章政事,谥号忠献。儿子有士元、士选。 |